2023年的春节,注定是很多人难以忘怀的一个节日。
因为在春节假期真正来临之前,不少专家预测:过年期间正是第二波感染高峰,感染人数将伴随着春运活动,上升至一个新的高度,尤其是农村地区。
带着好不容易熬过第一波感染高峰的劫后余生感,很多人心惊胆战地度过这个新年。
(相关资料图)
本以为在这个寒冬时分,在农村,会出现第二轮大规模感染情况。防疫形势即将变得更为艰辛、复杂。
等到春运返潮,是否存在着未知的毒株随着返乡大军涌回城市。越来越多的人被感染,甚至二次感染。
结果,令人意外却又值得庆幸的事情发生了...
在城市,街头角落里有着难得一见的景象,年味儿比起之前,足了不少!不少地区有了热热闹闹的跨年活动,吸引不少人拖家带口出行。
再看电影院,人满为患。不仅有大批大批的年轻人,也有一些老人孩子来看春节档电影。看完电影之后,大家路过依旧营业的街区买份小吃。
所有人都分外珍惜这种可以偶尔摘下口罩,呼吸一下新鲜空气的机会。但我们在庆幸之余,不禁有一丝好奇:
专家预测的第二波疫情感染高峰缺席了!之后会反弹吗?
为什么病毒一夜之间突然“消失”了?这是不是说明情况好转,我们的生活真的恢复正常了!
突然“消失”的病毒
为什么病毒仿佛在一夜之间突然“消失”?打开我们手机上的社交平台,层出不穷的最新短视频们似乎也能佐证,“口罩”们越来越少了。
对我们来说,这意味着什么?
01 之前的数据可能有问题
换句话来说,可能是专家们对于第一波感染高峰的预测(感染比例10%-30%)过于乐观了。在第一波感染潮当中,实际感染情况可能远超我们的想象。
以《健康界》12月27日的采访为例,在那个时间段,仅仅江苏省盛泽医院的急诊科的接诊量翻了好几番,平均每天接诊600人。且在实际接诊过程中,有症状、症状危重的比例不低。
各地医疗挤兑现象,有目共睹。再考虑到很多患者根本来不及就医的情况,很多专家预测的第一波感染人数可能被严重低估了!
由于第一波感染潮的真实数据“非常不乐观”,我们很多人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新冠防疫屏障。
一大批人在极短的时间内集中感染,阳康之后所形成的高滴度抗体,保护了我们。同时,齐刷刷感染的人群们,之后一起阳康的比例尤为之高。这种模式叫做快速过峰模式。
这可能正是导致第二波感染高峰缺席春节期间的其中一大原因。
与之类似的情况,可以参考2021年底---2022年初的奥密克戎BA.1,BA.2疫情。当时,我们面临的是具有极强逃逸能力的BA.5。
发表在《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》的一篇名为《Stability of hybrid versus immunity aginst BA.5 infection over 8 months》的文章,其中的研究结果显示:当时感染的人群身体具备了来源于疫苗、感染的混合免疫。
这些感染BA.1,BA.2的人群,对BA.5的保护力至多可达8个月。由此借鉴,在春节期间,新毒株没有带来第二波大规模疫情的可能性是有理论依据的。
02 第二波感染高峰“虽迟但到”
无论专家有没有成功预测,但新冠病毒并没有凭空从地球上消失。缺席了春节的第二波感染高峰,虽迟但到。
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,接下来的第二波感染高峰可能也是会以“齐齐整整”的方式出现。
如果说,我们是以全民感染的姿态迎来了第一波感染潮。那么,第二波感染潮很有可能也是以同样迅猛的速度,同样强势的姿态袭击我们。
在第一轮感染潮里,那些悲剧是否还会在第二轮中重演?
还有人记得被黄牛们卖出天价的儿童退烧药吗?
还有人记得冬天里爆满,需要找人花钱插队才能火化的火葬场吗?
比起简单粗暴的抄“第一轮感染潮”功课,第二轮感染潮是否需要其他特殊准备?
病毒并没有凭空消失,现在着急开表彰大会未免有点过早了。
预测本应在春节前后出现的第二波感染潮,缺席了。恰恰说明了我们对病毒的认知 不够深 ,对目前的准备 不够足 。
而这一课,是具体数量难以想象的人们,用他们的健康、甚至生命为代价,换来的。
想要战胜病毒?那绝离不开正确、客观、科学地研究病毒。
只要我们别用“人有多大胆”的心态,少空喊口号,多积极准备。本以为熬不过这个寒冬,结果可能一睁眼,尽是满园春色。
Dr.X说
这一个新年,让我更加感受到我们对病毒了解程度之浅。但这也更加提醒我们,一定要保护好自己的身体,提前为自己和家人做好相应准备。